Information Center
首页 / 信息中心 / 行业新闻
时间:2025-04-02 来源:admin 点击:48次
为促进医药工业发展、活菌药物开发以及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转化与落地,由北京长江药学发展基金会主办、北京君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八届药学发展奖颁奖大会暨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数智化应用研讨会于2025年3月26日在北京国二招宾馆隆重举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深刻洞察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践行了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的应用,促进产业升级。会议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化学药品检定首席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昌勤教授主持,围绕食品药品检测对培养基质量提升和创新的要求、数字化和智能化在在食品药品检测检测中的应用需求、微生物菌落表性特征识别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应用方向、人工智能如何在微生物检验检测及微生物资源开发中发挥作用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王娉研究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微生物检验和资源挖掘中的应用,分别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微生物图像识别、微生物代谢组学、病原体快速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强调AI在微生物研究中的显著优势,及数据质量、算法可靠性在应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傅博强研究员带来了微生物计量与人工智能的主题演讲,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了生物计量及微生物计量的重要性,同时以实际开展的国际计量比对工作为例,肯定了人工智能在其中所能发挥的显著优势,通过动态监测微生物生长图像实现微生物溯源,使菌落计数单位更好还原为接近自然数1的状态。
北京君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厉刚先生为在座专家分享了君立康在试剂标准化与微生物人工智能研究的进展,介绍了制剂培养基这种标准化试剂模式在提升微生物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在微生物检验检测工作的优势,依靠标准化试剂的供应实现试剂标准化、操作自动化、数据规范化和分析智能化,已逐步实现了微生物研究中无菌检验、菌落计数以及部分菌种鉴别的功能,为推动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制剂培养基具有成分稳定、保存时间长的特点。即将公布的2025年药典在培养基适应性检查章节已规定每批微生物计数用的商品化的预制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制剂培养基这种创新培养基供应模式能够很好满足这一发展需求,为医药工业提供有效支持,极大地降低检测成本及劳动强度。
会上,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专家杨瑞馥教授对开发更适合AI的培养基配方及建立不同基质的微生物数据库提出殷切希望;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监测与风险评估室主任李凤琴教授提到益生菌产品的微生物检验时,要鉴定不同种属并分别计数,AI与该场景的结合会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原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微生物实验室主任陈倩教授强调利用AI进行菌种精准鉴定的优势,同时设备的认证认可也十分重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周海建研究员提到培养基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极大,开发全样本适用的培养基应用广泛;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峰山教授认为AI技术可以解决实验室菌种资源挖掘时重复性高的问题,通过图像+AI建立图谱库,提前筛选排除重复菌株。
药学发展奖旨在奖励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取得原始性突破创新成果的杰出科技人才。自1994年6月在国家科技部奖励办公室设立以来,该奖项共评选出杰出医药人才430人,其中院士24人,已成为我国医药领域激励创新、奖励优秀人才奖项的典范。颁奖典礼上,张伯礼院士、陈凯先院士为孙思予、阿吉艾克拜尔·艾萨、陈玉国、李亚平四位获奖者分别颁发了特别贡献奖,李松院士、魏于全院士、董家鸿院士、王志军院士、岳建民院士、肖伟院士、张学院士、朱立国院士、江涛院士、夏宁邵院士等专家领导分别为突出成就奖、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进行颁奖,同时启动了第十九届药学发展奖。